文/國語日報
 
    「強迫症」(Obsessive com-pulsive disorder)為神經官能症,是焦慮症的一種。患者會被一種強迫思維所困擾,在生活中反覆出現強迫觀念及強迫行為。強迫症起因於腦內基底核或血清素分泌的異常,常發生於青少年時期,可能與妥瑞症一起出現。在新修訂的特殊教育法中的「情緒行為障礙」,也包括強迫症學生。

  強迫症的孩子通常有高智商和自省能力,他們知道自己所出現的想法和行為是無意義的,可是就是無法用意志消除心中的焦慮,使得生活和學習產生問題。他們可能會花許多時間不停的洗手、反覆檢查門窗或開關門;在學習時也因回憶或聯想恐怖的畫面,或懷疑自己是否聽清楚,造成注意力不能集中和學習中斷。

  面對強迫症孩子,除了配合精神科醫師的藥物治療和心理醫師的認知行為治療外,以下方法提供父母和師長參考:

  ●早期發現,及早就醫:當孩子出現強迫性思考和行為,並產生情緒波動,進而影響生活和學習時,應及早帶孩子就醫,不要害怕看精神科會被貼上標籤,這如同感冒一樣,有病就要找醫生治療。
 
  ●引導孩子認識症狀和克服方法:可以透過書籍,如《腦袋不聽使喚怎麼辦?》、《強迫症的孩子怎麼教》和相關精神醫療網路資訊,幫助孩子認識強迫症,以及克服的方法。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害怕和誤解,也能將孩子導向正向的療育生活。
 
  ●觀察孩子服藥的情形:通常藥物的治療需要幾個月時間,使用的劑量要按照醫師的囑咐。協助孩子按時用藥,並觀察服用藥物後改善的情形,以及所產生的疲倦或生理副作用,做為就醫參考。
 
  ●協助孩子接受認知行為治療:強迫症患者所接受的心理治療為認知行為中的「暴露/不反應」法,就是引導孩子暴露在害怕的情境中(如碰髒東西),練習延緩時間反應或不進行反應。在治療過程中,可協助孩子完成心理醫師所交代的作業,確實記錄生活中所產生的焦慮想法和強迫行為,並練習使用呼吸法緩和情緒。
 
  ●陪伴孩子進行健康的休閒運動:運動和微笑是最佳良藥,父母和師長可以陪伴孩子走出自我封閉的空間,從事跑步、打球、聽音樂或閱讀等活動,促進身心健康,也有助於放鬆自我、減輕焦慮的產生,以及在團體活動的友伴關係中得到支持力量。
 
  ●鼓勵孩子接納自我,專注於當下:採用源自日本的「森田療法」,不斷鼓勵孩子接納自己現在的樣子,了解情緒和思緒的波動,讓它們順其自然的出現和消失。並引導孩子把注意力放在當下所做的事情,把心力放在生活和學習,讓強迫症所造成的焦慮感逐漸降低,找回健康正向的生活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enhua112 的頭像
    wenhua112

    ★愛。飛揚★ 臺北市北投區文化國小輔導室特教組

    wenhua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