‧嬰兒與母親 2010/05/04 |
您家寶貝坐不住、注意力不足、個性急、愛發脾氣嗎?寶貝究竟是活潑好動還是過動呢?台灣有許多兒童罹患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」ADHD,大家都叫他們是「過動兒」,但其實這是錯誤的稱呼! |
【文/嬰兒與母親】
過動症是生理問題,治療要趁早 大多數人都誤解了過動症! 「過動症」的全名是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」(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,簡稱ADHD),大多在小孩進入團體生活,例如上幼稚園、上小學之後才會被確立診斷;而本刊向來談小嬰兒的話題,為什麼這次要談較大孩子的ADHD問題呢?因為有不少家有靜不下來的小嬰兒的的父母常問醫生:「我的小孩動個不停,到底是過動?還是好動?」他們為此困擾不已。 而且一般民眾對過動症認知不足,甚至誤解甚深,因此我們希望父母能儘早正確認識ADHD的原因、症狀與治療方法,並破除對ADHD的錯誤刻板印象,萬一懷疑自己的孩子出現ADHD的狀況時,能即時帶去給醫師正確診斷與治療,並用正確的態度與方法對待孩子,才不會誤解孩子、錯待孩子,耽誤了孩子的一生,也讓自己留下遺憾! |
目前分類:注意力缺陷過動症(ADHD) (9)
- May 04 Tue 2010 12:55
別錯待過動兒,他不是故意的!
- Jan 31 Sun 2010 09:48
過動藥不藥?談ADHD兒童用藥
文/國語日報
一月十二日,多家平面、電視及電子媒體強力報導某安親班老師私自餵予學童「利他能」(管制類處方藥物),報導中以不當醒目標題將「利他能」稱為「兒童古柯鹼」,且於內容中對於「利他能」的療效及副作用方面有許多不實報導,引起許多患童家長及教師的恐慌及疑慮,筆者在一天之內接了不知多少詢問的電話。
詳細閱讀相關報導後,覺得報導遺漏了原應處理的重點,亦即這是未經學童監護人知情且未經醫師正確診斷處方,便私自給予學童管制類藥物的違法不當事件;任何正常人任意服藥都有可能會有問題,否則藥品便不須有管制的規定。而這些引起誤解的報導中,筆者覺得還有些觀點宜澄清:
- Jan 24 Sun 2010 09:47
過動症用藥 不應被汙名化
文/國語日報
前不久,發生安親班老師私自給予學童非經醫師處方的藥物,經由多家媒體不適當的以聳動不實的標題和內容轉移焦點,使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」(以下簡稱「過動症」或「ADHD」)學童藥物治療被汙名化,將衛生署核准治療過動症的管制藥品(利他能),與「毒品」、「古柯鹼」等字眼畫上等號,造成學童、家長及老師的疑慮與困擾。
筆者近二十年來致力於過動症臨床醫療及研究,以下分享臨床經驗與研究心得:
過動症學童 均須藥物治療嗎?
- Nov 03 Mon 2008 23:31
過動兒教養策略-訓練自我控制能力 改善叛逆行為
文/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主治醫師林亮吟(國語日報)
過動症最常伴隨著對立、違抗的行為,例如不守家規、不做分內事、不做功課、態度無禮、干擾他人寧靜。有些過動兒叛逆程度,嚴重影響到學業學習、人際關係與家庭生活,導致成績不佳、被同儕排斥、失學等障礙,亟需成人及早注意;但正常的兒童,也會用頂嘴、爭辯、叛逆、違抗、拖延來反抗父母的權威,這常是正常教養的一部分,所以孩子的叛逆、違抗到底到何種程度,家長才需要擔心呢?
一、判斷孩子的問題
有叛逆問題的過動兒,變臉如翻書,前一刻還高高興興的,下一刻卻大鬧生氣,抗拒不做例行的事物,像做功課、上床睡覺、吃飯,甚至刷牙洗臉、上床都會拖延;堅持己見、憤怒大聲、頂嘴抗議,都是家常便飯,漠視規矩要求,桀驁不馴,常令家長快抓狂。
- Nov 03 Mon 2008 09:25
過動兒教養策略 ─ADHD醫療觀
文/臺大醫學院精神科副教授 高淑芬
造成注意力缺陷過動症(ADHD)的原因目前雖然沒有定論,但是基本上研究發現,主要的問題是來自腦部額葉皮質下迴路的功能異常,造成孩子有不專心、衝動、坐不住、情緒和動作的控制失調,以及組織計畫能力不佳等問題。目前並不認為社會或家庭心理因素會導致ADHD,但這些因素和ADHD的症狀嚴重度、持續度、長期癒後,以及會不會發展出其他情緒行為問題等是有關的。從數百個國際知名研究及臺灣研究明顯證明,藥物治療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;親職教育、行為治療及學校補救教學,是不可或缺的治療策略,但須配合藥物治療,效果才會顯著。本文將提供父母和老師對ADHD醫療層面的認知。
完整的評估和臨床診斷是決定是否施予藥物治療的必要步驟。臨床評估的內容包括:與父母、孩子進行會談,觀察孩子在診間的表現,學校的資料、老師的報告或自填量表,以及智力、學業、成就、注意力和衝動測驗。雖然神經心理學測驗和腦影像學研究結果,提供ADHD腦部功能異常的證據,但其結果無法協助臨床診斷。到目前為止,精神科的臨床評估診斷是國際上公認診斷ADHD最佳的方式。
- Oct 21 Tue 2008 09:56
教室裡的搗蛋鬼
文/王秀園(腦神經訓練師)
皮蛋不是壞孩子,但他就是有辦法抓住老師轉身抄黑板,或低頭翻書的那一點空檔扮鬼臉,逗得全班哈哈大笑,使得全班人心浮動,上課幾乎把大半精神放在期待皮蛋會玩出什麼花樣上,讓辛苦備課的老師恨得牙癢癢。在不能體罰的「愛的教育」下,老師除了好言規勸,實在拿不出法寶。
黃老師是位新手老師,但沒被這個惡名昭彰的學生嚇破膽;反而拿出知己知彼的精神,好好觀察、了解皮蛋這個孩子。
很快的,黃老師發現皮蛋是個鬼靈精怪的孩子,表演欲強,模仿力高,是個渾然天成的諧星。他上課調皮搗蛋,其實是想尋求課業上一直得不到的掌聲和肯定。於是黃老師想出一個策略:每天撥出一個時段,讓皮蛋在同學面前盡情表演,也歡迎有興趣的同學加入表演行列。
皮蛋的名聲比以前更響亮了,下課時間,其他班級的小朋友都擠到黃老師的教室,爭先觀賞皮蛋的模仿表演。而上課時間呢?全班同學和皮蛋終於都能安定身心,專心聆賞黃老師另一場唱作俱佳、充滿歡笑、互動的教學。
- Sep 15 Mon 2008 11:04
ADHD學生的用藥問題
文/林桂如(國語日報 97年9月15日)
有人形容注意力缺陷過動症(ADHD)兒童就像煞車壞掉的車子,對於自己的行為難以掌控。家長在教養的過程中,也因而容易發生親子衝突,甚至也常害怕翻開孩子的聯絡簿或接到教師的來電,生恐從教師口中得知孩子在學校又闖禍了。
ADHD是兒童精神科中最常見的診斷,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統計,ADHD在學齡兒童階段約占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,而國內推估至少有十三萬名過動症學童,包括其他嚴重情緒障礙的孩子在內。這些孩子,並非源於家長教養不當或「性本惡」,也非是為自己不當行為開脫的說詞,而是一個需要大家正視與理解的真實障礙。
- Sep 08 Mon 2008 14:43
好動的孩子 -過動兒
兒童神經科 謝孟穎 醫師 撰稿
兒童神經科主任 林光麟 醫師 校閱
小新一直是個讓媽媽頭疼的孩子,因為幾乎只要有他在的地方,便不得安寧。不是把家裏的玩具或電視遙控器摔壞,便是和弟弟又吵了起來。或者,又把隔壁鄰居的小朋友給弄哭了。上了小學以後,老師更是三天兩頭地在家庭聯絡簿上告訴媽媽,小新在學校裏,不是在課堂上不能乖乖坐好,一直動來動去靜不下來,常常嘰哩呱啦一直講話,影響其他小朋友上課;便是下課時,不小心推到同學,和同學又吵架了。而回家後的家庭作業,如果媽媽沒有在旁邊盯著看的話,一轉眼小新的心不曉得又跑到那裏去了,功課一直都沒有辦法好好寫完,弄得媽媽覺得好累,不禁懷疑起,小新究竟只是因為調皮而已,還是他是所謂的「過動兒」呢?
「過動兒」這樣的稱呼其實並不十分正確,在美國精神科醫學會所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(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,簡稱DSM-IV)中,它的正式名稱為「注意力缺陷過動疾患」(Attention-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),就是我們簡稱的「ADHD」。它在美國的盛行率大約是2%到11%,男生和女生的比率約介於2:1到4:1之間。至於為什麼男生比女生容易得到過動症呢?目前仍不十分清楚。
- Sep 05 Fri 2008 14:23
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介
文/馬偕醫院兒童精神科醫師 臧汝芬
許多人說一群兒童是跳跳虎、不聽話、人來瘋、引人注意、衝動性強的孩子,他們很難帶且特別難管教,許多父母向我抱怨,本來是性情溫順的父母,經過這群人來瘋的跳跳虎,折磨七年之後,自然而然父母性情大轉變,成為易打罵孩子,有點「虐童」傾向的父母。
常常這些孩子在學校不被老師了解,常被老師叮嚀,甚至常被標籤化或經常受到處罰,更可憐的是,同學們久而久之看到這些活龍,反覆被老師處罰且毛病層出不窮,同學們也常孤立甚至欺負他。加上這些孩子本性都有點衝動,平時表達力又不好,一生起氣來,就不講君子小人,直接先打下去再說,結果,又更被處罰且被孤立,如此惡性循環造成適應的困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