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文/林桂如(國語日報 97915日)

  有人形容注意力缺陷過動症(ADHD)兒童就像煞車壞掉的車子,對於自己的行為難以掌控。家長在教養的過程中,也因而容易發生親子衝突,甚至也常害怕翻開孩子的聯絡簿或接到教師的來電,生恐從教師口中得知孩子在學校又闖禍了。

  ADHD是兒童精神科中最常見的診斷,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統計,ADHD在學齡兒童階段約占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,而國內推估至少有十三萬名過動症學童,包括其他嚴重情緒障礙的孩子在內。這些孩子,並非源於家長教養不當或「性本惡」,也非是為自己不當行為開脫的說詞,而是一個需要大家正視與理解的真實障礙。

  《時代》雜誌曾在一九九八年的封面(十一月三十日)中以斗大的標題宣告「利他能(Ritalin)的時代來臨」。過去數十年來,藥物也確實成為治療ADHD兒童的主要方式。然而,美國國家心理健康機構《ADHD手冊》(一九九六)中曾提出藥物無法治癒ADHD,只能暫時控制其症狀的警告,因此,教師與家長對於藥物宜有適度的了解與期待。

  對家長而言,決定是否對其ADHD孩童採用藥物治療常是件相當掙扎的事,一方面擔心藥物可能產生的副作用,另一方面也擔心孩子服藥的行為在班上會受到特殊標記。在用藥與否的兩難間,家長宜諮詢教師與醫師的意見,討論服用藥物,對於孩子自身在生活、學習或社會互動的適應上將可能面臨的問題,而這些問題對孩子所造成的影響,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替代或彌補。

  在藥物治療之外,教師與家長也應輔以適當的方式,協助孩子建立正向的學習經驗,藉由鼓勵孩子參與班級活動、分擔班級事務等機會,製造ADHD學生與同儕間良好互動的機會。有研究指出,對多數個案而言,藥物確實可以提升心理治療與特殊教育的效果,因此,透過正確與適當的用藥,將有助於提升整體治療的效果。

  在班級中,教師常將孩子服用的利他能等藥物統稱為「乖乖藥」,期待孩子在服藥後就能情緒與行為穩定,成為名副其實的「乖孩子」。然而,每一種藥物皆有其限制,也並非所有孩子皆能從服藥中受益,因此,萬不可過度倚賴藥物而偏廢教育與家庭的功能。

  有效的治療仍有賴醫療、教育與家庭三方面的協力,由遵從服藥的基本原則,不擅自停藥、酌增或減少劑量,並提供適當的輔導與教學介入,方能顯現較高成效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enhua112 的頭像
    wenhua112

    ★愛。飛揚★ 臺北市北投區文化國小輔導室特教組

    wenhua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