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特殊教育工作坊 曾意清(國語日報96年1月14日)
「他總是堅持度不夠,做事丟三落四。」
「他總是想做什麼就去做,衝動而缺乏思慮。」
「他總是不夠專心,常常在狀況之外。」
「他總是固執不知變通,無法接受新的改變。」
「他看起來像是聽懂了,為什麼行為表現卻又是另外一回事?」
事實上,大部分的特殊孩子在學習上都具有特殊的感官需求,傳統式的教學形態往往是聽覺式的,教師採用反覆說明、口語提示和肢體協助等方式來協助孩子理解和執行工作。然而,對許多依賴視覺學習管道的孩子來說,由於其生而具有的學習困難,像是:短暫的聽覺記憶、直覺式的衝動行為、注意力的缺陷、訊息處理的困難,或是溝通能力不足等,採用一般的教導方式,仍不足以協助其發展學習或社交技能,所以需要額外的視覺支持和協助。
視覺式策略是一種普遍的生活習慣
視覺式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之中隨時隨地被應用著,請試著回想下列的情景,是否讓你覺得很熟悉?
1.在你的工作臺上是否有一份行事曆,好提醒你隨時記得重要工作?
2.在你的冰箱上是否曾貼著一張等待假日採買的購物清單?
3.你已經知道想吃什麼了,是否還是會指著餐廳菜單上的照片來向侍者點餐?
4.你在組裝新買的家電時,是否仍須一步步對照說明書來操作?
5.你是否曾經在牆上貼著標語,隨時激勵自己努力工作,或是提醒自己不要和上司頂嘴?
6.在面對困難的社交情境以前,你會不會先擬妥講稿或寫下說明的重點,以確保自己言之有物?
我們常用這些視覺策略來組織自己的生活,提醒我們與人溝通的技巧,以及自我管理。幸運的是,我們無須特別訓練就自然的採行這些有效策略,然而,對許多特殊兒童來說,聽覺式的學習已是困難重重,但又無法自行發展出適當的補救策略來協助自己,對他們而言,學習是否成了弱勢能力的不良循環?
什麼是視覺式指導策略?
視覺式指導策略是指一種利用視覺的工具,作為教學和環境的提示,來協助學生有效的接收、處理、分析和理解四周環境的訊息。本專欄將介紹的視覺式的教導策略不只是運用圖片、照片或文字來溝通,還包含了一系列特別針對特殊需求兒童,所發展出來的專業技巧,應用的範圍涵蓋了溝通、社交、自我管理、遊戲技能和認知課程,將逐次深入的介紹設計和應用的細節。
哪些孩子適用視覺式指導策略?
視覺式的溝通其實是完整溝通的一部分,對所有的學生來說,視覺式的指導方式提供了更完整的訊息和協助。而特別依賴視覺式學習的特殊兒童,則可能包括了:自閉症光譜障礙兒童、注意力缺陷的兒童、聽覺障礙的兒童、特殊學習障礙的兒童、語言發展遲緩的兒童,和具有訊息處理困難的發展遲緩兒童。
視覺式指導策略有哪些優點?
聽覺的訊息是無形而稍縱即逝的,依賴視覺學習的兒童往往對環境中潮來潮往的複雜訊息,無法即時掌握,他們對處理視覺訊息則比較擅長,因為這些訊息不會變動得太快。因此,視覺式的指導策略具有下列的優點:
1.提供學生可理解的、須注意的細節:視覺的畫面較容易同時呈現複雜的線索。
2.提供具體的提醒:可提示學生該做些什麼?該說些什麼?
3.減少對口語或他人協助的依賴,以增加學生的獨立性。
4.當學生需要時就可以得到提示,便於複習和反覆演練。
5.當學生熟練技巧之後,也容許逐漸減少提示的方式和數量。
將視覺式的指導策略應用在較特殊班級之中,不但可使所有的孩子受益,也能兼顧不同學習形態兒童的需求,這些孩子或許無法大聲說出:「我要看到才能懂啊!」教學者卻可以敏銳的為他們開啟另一扇有效的學習之窗。